一、概述
    
  凍傷是在一定條件下由於寒冷作用於人體,引起局部的乃至全身的損傷。損傷程度與寒冷的強度、風速、濕度、受凍時間以及局部和全身的狀態有直接關系。在寒冷地區不論平時戰時均可發生凍傷,尤其在戰時,由於饑餓、疲勞、野外作業,或戰鬥持續時間較久,以及夜間長途行軍,禦寒設備不足或鞋襪不適等。凍傷往往急劇增多,甚至成批發生,造成非戰鬥減員,對部隊戰鬥力影響很大。據不完全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法軍凍傷約12萬人,英軍凍傷8萬4千人,意軍凍傷近30萬人,德軍凍傷1萬3千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 凍傷11萬2千人,美軍凍傷9萬人。朝鮮戰爭中,美國侵略軍後送的5萬名傷員中約一半是凍傷。我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期間,據東北軍區抗美援朝統計資料:1951年凍傷傷員占全部收容數的15.2%(其中下肢凍傷占90.8%,上肢占9.2%),根據在入朝參戰的第二次戰役中(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三個軍發生的4萬4千余名傷員中,凍傷占近3萬名(68%)。

  依損傷的性質凍傷可分為凍結性損傷與非凍結性損傷兩類。

  局部損傷

  凍結性損傷         

  凍僵

  全身凍傷

  凍亡

  凍瘡

  非凍結性損傷 

  戰壕足、浸泡足(手)

  凍結性與非凍結性的損傷的區別,主要在於受損傷時環境的溫度是否達到組織冰點以下和局部組織有無凍結史而定。在實際遇到的傷員中,以局部凍傷最為常見,臨床上通常所說的凍傷,即指此類損傷。有時輕微的局部凍傷與凍瘡往往不易區別。此外,也有以損傷進行分類的,即分為全身性損傷(包括凍僵與凍亡)和局部性損傷(包括凍傷,凍瘡,占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損傷多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顏面等。其中以足部尤為多見,據統計約占凍傷總數的半數以上。例如抗美援朝期間我誌願軍某部統計的後送凍傷傷員中,下肢凍傷占97.3%,上肢占2.7%,但平時與戰時也略有不同,據某寒區部隊近年凍傷的統計,足占52.8%,手占36.5%顏面占11.7%(耳鼻)。

  二、凍結性損傷

  (一)凍傷(局部凍傷)

  [病理生理變化] 可分三個階段:

  1.生理調節階段:凍傷之初,人體為了調節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動態平衡,主要表現為產熱增加和散熱減少。產熱增加的主要表現為肌肉緊張度增加,隨之出現寒戰,使代謝增高。如寒冷繼續增加,肝臟代謝活動也增強。散熱減少的主要表現為皮膚血管收縮,使血流減少,皮膚溫度降低,以減少散熱。如果寒冷持續時間較長,皮膚血管往往出現短暫的擴張,使局部血流增快,皮溫回升,循環暫時得以改善。但人體為了避免熱量散失,血管又隨之收縮。此種血管的收縮與擴張,均為人體抵禦寒冷的保持反應。當然,最後人體為了保持中心體溫,皮膚和肢端血管持續收縮。

  總之,在受凍之初,各項生理功能均趨亢進,如代謝增加,心跳加快,血管的舒縮交替等。如寒冷持續過久,勢必出現抑製,從而代謝降低,心跳減慢,導致中心體溫降低。此後皮膚及肢端血管出現持續性收縮,皮膚和肢體末端組織就可能發生凍結。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