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見很多魚友談論到自己的缸出現了菌種失衡或老缸綜合癥,個人因為經歷過一些古怪現象,有一些思考,所以寫出來跟朋友們分享,希望能跟魚友們有更多交流,逐步總結出更有用的東西。
都是一些個人看法,不登大雅之堂,歡迎魚友們批評指正。帖子中的圖片部分引用自魚友的帖子,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我。
一、菌種失衡或老缸綜合癥的表現:
1、所有可以檢測的指標均達標,KH,Ca,Mg,K,I,Cu,No3,Po4,全部都達標,但是珊瑚狀態不好,SPS咖啡、痩、不出毛、色淺、各種脫。
2、缸內明顯可見藻相單一,例如不長藻只長褐色的菌膜(可被水流吹卷成棉絮狀,見下圖1),或者遍布白色的分不清是藻還是真菌的細毛(見下圖2),或者某種單一的藻泛濫覆蓋全缸(最常見是小羽毛、紅絲藻和一種綠色的絲絨狀藻類,見下圖3)。
不正常的藻相的統一特點就是——這些藻或者真菌、細菌顯得很臟,而且它們真的是用茂密的絨毛或者粘液在水中收集碎屑,臟乎乎地越聚集越多,極具侵略性。
而正常的藻相,應該是缸中並存和諧多種侵略性不強的藻類,並且不同的魚兒愛吃幾乎每種藻類。
下圖是魚友缸中比較正常的藻相,雖然過度訓餌導致有紅泥,但是仍然存在魚兒愛吃的綠色低等藻與紅泥並存。
再來一副圖,豐富的藻類,多種高等藻類並存並且顏色翠綠適度生長:
正常的藻相下,石頭應該是幹凈健康的,不會被菌膜、細毛、垃圾藻侵占,也不會被灰塵碎屑覆蓋。當石頭顯得很臟的時候,就要開始小心了。
3、缸內常見浮遊生物絕跡。扁跳蝦蛋白蟲都找不到。
二、導致菌種失衡和老缸綜合癥可能的原因
首先要說的是導致菌種失衡和老缸綜合癥可能的原因並沒有嚴謹的數據可以準確證實,所以以下的都是個人的思索。看帖請自行思考。
1、系統溫度、鹽度、元素的沖擊
穩定而接近自然環境對於海缸而言是重要的運行保障。如果曾經遭遇過系統溫度、鹽度、元素的巨大沖擊,將很有可能導致系統中某個或者多個生態環節的弱勢乃至滅絕,從而逐步導致生物鏈的崩潰。
我們都會比較關註那些漂亮的珊瑚和魚類,但是往往忽視了缸中起著作用重要卻看不見的微藻、有益菌、浮遊生物。過度的添加或者猛烈的系統沖擊往往導致某些藻類、有益菌、浮遊生物的崩潰,進而導致生態鏈的斷裂。水中的碎屑和養分沒有有益但脆弱的生物協助分解吸收,卻成為了某些極易泛濫侵略性極強的垃圾藻、細菌、真菌的食物和養分,惡性循環之下導致藻相慘不忍睹。
PS:我的缸在去年一月因為夜間跳閘停電經歷過一次低溫凍傷,從那次凍傷後,就開始輕度出現褐色菌膜,一開始還以為是營養鹽過高導致的褐藻,於是加強使用壓低NO3的手段,不見效之余,珊瑚還日漸妖異色淺消瘦。。。。。。
2、添加劑、藥物、重金屬沈聚的影響
為了珊瑚顏色漂亮,我們往往在魚缸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劑。但是每個海缸的生物都不一樣,而商品添加劑都是復合成分,會有出現補充某種元素時導致另外一種元素過量的可能性。很多的微量元素過量後,對單細胞生物、無脊椎生物都是致命的殺手。
藥物就更加不用說了,為了治療魚病和珊瑚蟲災,不得已使用藥物,往往是在殺滅害蟲和致病細菌的同時也導致缸裏其他脆弱生物的滅亡。
自來水、空氣粉塵中的重金屬也會在海缸逐漸沈聚,如果未使用析出裝置,換水量又不夠,那麼它們也遲早有一天會達到一個致命的濃度,而導致缸內菌相和藻相的單一,只留存最頑強的品種。
PS:我的缸之前一直使用自來水,經歷過滴定設置錯誤一次滴完4升鎂溶液,插錯滴定管把鉀當鎂溶液滴了幾天等情況。尤其是鉀不小心被滴高了以後,扁跳蝦全部消失,缸內觀賞蝦蟹也陣亡不好,甚至出現養定幾乎一年的魚在搶食時心臟驟停當場暴斃。。。。。。。。。。。另外,之前中過扁蟲,各種扁蟲藥水沒少往缸裏加。。。。。。。。。。
3、盲目添加碳源
個人曾經使用過碳源添加,二鍋頭、白糖、蜂蜜都曾經使用過。它們確實可以極大壓低缸中可檢測的NO3指標,但是它們同樣會導致細菌類占據優勢地位,而藻類和浮遊生物在長時間不當使用碳源後逐漸消亡,最終缸內出現菌相和藻相單一的後果。
使用碳源,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4、不當使用了某些吸附劑或者品牌添加
完善的生態需要的是均衡的營養,有時我們為了壓低某個指標消除某種現象,往往使用吸附劑或者添加劑。而這個過程其實與使用碳源是類似的,某種指標低於閥值而其他指標還在正常值,將導致需求均衡養分的生物(通常都是不算太醜不具太強侵略性的品種)消亡,而某些生命力強悍的生物存留(例如頑固的垃圾藻、細菌、真菌)。
PS:之前曾經使用各種品牌增色藥水和粉末。。。。。。。。現在已經全部停止使用!
三、常見的菌相和藻相的調節誤區
菌相和藻相一旦失衡,系統將變得非常醜陋,到處都被自己最不想看到的一種東西覆蓋,看起來臟的要命的感覺,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著手解決這類問題時,往往很多魚友太過簡單地使用了“所見即所得”的手段。例如使用除藻水、加大吸附劑用量、加大碳源投放,甚至添加抗菌素。。。。。。。。。。在某些情況下,這類手段往往雖然在短期貌似見效,但是卻會導致系統繼續惡化至不得不翻缸的地步。
另外一些魚友對“所見即所得”以毒攻毒的方法有一定戒心,往往使用減少餵食,減少存留,加大排出的手段。每天只餵一點點甚至完全不餵,缸內水流很猛盡量讓碎屑無存留,再把蛋分調得很濕,使勁往外打。所謂的“少入多出”。
“少入多出”對於新手是蠻好的辦法,至少它比較簡單而且有一定成功機會。但是對於已經滿滿一缸SPS的老缸,它未必能奏效,甚至。。。。。。。。。。導致本就被菌相和藻相失衡摧殘得瘦骨嶙峋的SPS因為NO3和有機食物的極度匱乏而更加虛弱,最終死亡。
仔細去翻閱論壇的老帖,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有若幹的老手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菌相藻相單一,使勁再壓低營養鹽希望能消除垃圾菌和垃圾藻,結果不想看見的東西還沒消失,辛苦養活了幾年的sps倒相繼陣亡了。
個人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情況,營養鹽壓到根本檢測不到,壓到藻都幾乎死光了,菌膜還沒消失,而SPS卻已經嚴重脫藻變白變咖陸續虛弱致死了。
也許有魚友還會想到生物控製法,不過。。。。。。。對於菌相和藻相失衡後最終存留的那種垃圾生物,自己聞一下就知道不會有任何生物吃它們的。。。。。。。。生物還能控製的,就還沒到失衡嚴重的階段。
四、個人采用的解決方法
在經歷過小輸入大輸出,系統卻仍舊幾乎不受控地惡化的情況,冷靜下來做了仔細的思考。低輸入高輸出,今天把菌膜壓下去一點,明天又出來更多的菌膜,然後又見到SPS被菌膜覆蓋緩慢腐爛,好像SPS死光之前菌膜永遠不會停止,而綠色非侵略性藻類和小浮遊生物卻遲遲沒有出現。
思考之後,感覺小輸入大輸出就像醫生看病時給久病虛弱的患者禁食下猛藥,癥狀可以抑製,但是病癥一直沒有消除,而且患者還營養缺乏越來越虛弱。
很多老手都建議我更換掉底缸的活石,引入新鮮活石,重新帶入一批生物來引導系統走向平衡,甚至幹脆翻重新建立系統。這其實也是醫治防治老缸綜合癥公認最靠譜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我沒有更換活石,而是在原系統上采取了一些調節手段,最終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的方法說起來蠻簡單,“大輸入大輸出,保證生物營養,吸除有害菌膜;給有益藻類和浮遊生物創造更有利的生長繁殖條件;”
大輸入大輸出,保證生物營養,吸除有害菌膜,具體說起來就是加大魚類餵食量,並且每日持續餵珊瑚。由之前的一天餵一次魚,增加到每天餵四次,並且每次餵食量加大。另外,每日夜間用研碎的海魚內臟和魚飼料噴餵珊瑚一到兩次。餵食量加大以後,系統內本就存在的那種失衡菌膜一開始也急劇增多,沒關系,下水加濾袋,每日用魚撈和吸管清除一下,配合以每日洗幾次濾袋,盡量將它們清洗出去。蛋分也相對之前稍微調濕,打出更多臟水。
給有益藻類和浮遊生物創造更有利的生長繁殖條件,具體說就是絕對停止碳源的投入避免細菌搶占優勢地位(停用含有澱粉的熱帶魚飼料),在缸內投入了一顆鐵釘以促進藻類生長,在發現水不那麼清澈的時候就適當延長光照,讓藻類而不是細菌去吸收那富含的養分。
另外,完全停用了任何微量元素添加劑,僅僅滴定最傳統的鈣、鎂、KH。系統緩水流處用打孔的小瓶子掛了一茶匙活性炭,吸收之前可能存留的重金屬和藥物殘留。
采用這個方法半個多月後,明顯見到一些白化或者咖啡到瀕臨死亡的sps恢復出毛,恢復顏色。缸內藻相也逐漸豐富健康,菌膜逐漸消失,浮遊小生物如蛋白蟲、扁跳蝦也開始變得常見。
五、未盡之言
說了那麼多,可能有朋友說——你的缸才一年,何來老缸綜合癥。
可能還有朋友說——我從來沒有遭遇過事故,也沒有下過藥,為什麼我也遇到老缸綜合癥?
個人認為,所謂老缸綜合癥是一種貌似指標全部達標,但是系統就是臟臟的或者過度幹凈的養不活很多東西的一種無奈的表述。它應該是系統內嚴重失衡,物種單調,菌種和藻種嚴重失調的一種現象。而導致這種失調,未必需要“老”缸,也未必一定需要明顯的事故和沖擊。
自然生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我們玩海缸其實是在維持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是微妙的不斷移動的,所謂“失衡”的“平衡”,其實還是平衡的,不過它讓我們的魚缸喪失了觀賞價值而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