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清明前後,肥美鰣魚陸續上市,江淮、本地兩種風味的食法,已經在各施各法了。

  鰣魚,箭頭燕尾,背窄略呈蒼色,腹寬嫩如羊脂,通體銀鱗閃光,滑潤如玉。鱗片大而薄,腹部有棱鱗,如刀刃般鋒利,是它的自衛武器。它一般體長25厘米~40厘米,個體重1公斤~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3.5公斤~4公斤左右。因為它是洄遊性鹹淡水兩棲魚類,主要出現在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在淡水中則分布於長江、湘江、閩江和珠江等水系。每逢春夏之交,便由大海進入江河,產卵繁殖,洄遊時節很準,因而得名。每年清明時節,從海裏進入長江,逆流而上,到淡水處產卵,孵化長到一寸左右,隨大魚於重陽節便洄遊歸海。

  廣東通常稱鰣魚為“三黎魚”。所謂“春鯿秋鯉夏三黎”,其中提及的“三黎魚”就是鰣魚,只不過由於地緣的關系,比江浙一帶遲上市兩個月。順德番禺人嗜魚,食法獨樹一幟。

  由於鰣魚多以浮遊動物為食,故肉質肥嫩、細軟爽滑、魚味獨特。據分析,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7克,還含有糖類、鈣、磷、鐵、核黃素等營養成分。鰣魚還有藥用食療價值。據藥書等記載,其性味甘、性溫,肉、脂、鱗均可入藥。魚肉有清熱解毒、開胃醒脾等作用。古時,鰣魚曾是地方進貢朝廷的補品,被列入禦膳美食。魚很少有帶鱗而食的,但清朝康熙在《太平府誌》把它列為“鱗品第一”的魚,並說它“出自采石江上,三月始來。”

 

圖:水鹹魚三黎魚

  ●江南鰣魚——清蒸上,唯美嘗

  最能體現出鰣魚精髓的做法,非帶鱗清蒸莫屬。

  將鰣魚剖開,平放入盤內,並放上冬菇、火腿片、冬筍片,兩側撒上豬油丁,用網油輕輕包裹起來,並佐以秘製甜酒釀、鹽、及陳年黃酒等調料即可,待網油基本融化就行了。蒸鰣魚不去鱗,因為其鱗片除了含有豐富的脂肪外,還可保證鰣魚本身肉質中的脂肪層不外漏,蒸熟之後油脂滲入魚肉中,使其味更加滋潤鮮美。

  吃的時候,食法唯美。一是肉鱗分著吃,吃其原汁原味,二是用木筷分割,避免魚肉沾染金屬氣味。只見流金歲月滬杭私房菜的老板娘張小姐,先用木筷子,夾開冬菇、火腿等配料,再小心翼翼地把厚厚的魚鱗和魚肉整齊分離,最後再分割開一塊一塊地吃。原來,鰣魚嬌生,而且天生愛美,捕捉比較容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記載當時漁民們捕魚時的情景:“漁人以絲網沈水數寸取之,一絲掛鱗,即不復動,才出水即死。”這樣享用,傳承了魚的唯美誌願,也能保留魚的原味。 

圖:多刺而肉美

  ●順德三黎——水鹹魚,伴飯香

  “人生憾事,鰣魚多刺”。骨刺多的魚,一般肉質鮮美。鰣魚在廣東俗稱三黎魚。順德人烹煮三黎魚,味道鹹香,最適合伴飯而吃,而且吃起來,骨刺似乎少一些。

  番禺興業路紅山湖山莊沿用了順德三黎魚的做法。老板謝先生介紹說,由於三黎魚“出水即死”,江淮一帶的漁民用冰保鮮,廣東的漁民則喜用鹽腌著保鮮,腌而不曬,製作成保留魚汁的“水鹹魚”。煮的時候相當簡單,姜絲、蔥花以及肥豬肉鋪面,蒸熟而吃。魚肉經過腌製,肉質結實,骨肉自然分離,刺容易挑了,所以吃起來,覺得三黎魚刺“變少”了。記者試了試,魚鱗下的脂肪不及鮮蒸的肥厚,但魚鱗本身更加脆口,倒真的可以嚼而無渣,順便補補鈣質。

  鰣魚在珠江的產卵場,主要在西江下遊江段。中山神灣鎮地處江海交界地段,而磨刀門西江水質更勝東河,江面開闊,水溫適宜,每年立夏之後的一兩個月,也就成了捕食三黎魚的最佳季節。據當地的漁民說,三黎魚最肥美的時間,從開始到結束不過四五十天,吃此魚季節一般到七月結束。宋人詩雲:“鰣魚入市河豚罷,已是江南打麥天。”魚洄遊到海之後,鮮味大減,脂肪甚少,就不再好吃了。

圖:厚厚的魚鱗

  【小鏈接】

  鰣魚的種類很多,有鯧子魚、黃嘴安、胭脂魚、櫻桃魚、大頭魚、爛銀魚等。在國內其他地方,烹調方法多種多樣,可以配以香蕈、木耳、筍芽,可以整條帶鱗清蒸,也可以切塊紅燒。

鰣魚魚胃硬且脆,是下酒的好菜。胭脂魚的顴骨叫香骨,越嚼越香,滋味越佳,更可助酒,有“一根香骨四兩酒”之說。黃鉞曾寫詩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