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魚雖味美 但食用風險大  每年春天,有許多美食愛好者會去我國沿海、長江下遊一帶,品嘗所謂“天下最鮮美的魚肉”——河豚魚。河豚魚不僅肉質鮮嫩味美,而且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食之黏口,味覺美感遠勝於魚翅、海參。我國古諺雲:不食河豚,焉知魚味。食了河豚百無味。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有詩雲:“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可能存在的食用風險。
  河豚魚又名鲀,有上百個品種,是一種味道鮮美但含劇毒素的魚類。每年的三至五月是河豚魚的繁殖季節,其肝臟、血液、卵巢、生殖腺等均有毒,最毒是骨髓和魚卵,而毒素在春季為最強。河豚毒素是細胞膜鈉離子通道選擇性阻斷劑,屬於神經毒素,侵犯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麻痹循環、呼吸中樞和呼吸肌等外周肌肉,最終造成呼吸、循環系統衰竭而死亡。
  有些人以為只要把河豚魚處理幹凈,就不會有中毒的風險,捕撈到的河豚魚,如果死的時間太久,毒素就會滲透到魚肉、魚皮裏,即使洗得再幹凈,高溫清煮也沒用。河豚毒素對熱穩定,需220℃以上方可分解;鹽腌或日曬不能破壞。目前對此尚無特效解毒劑,對中毒者應盡快排出毒物,給予對癥處理。
  相關法律早就規定發現私自販賣、購售、加工河豚魚的行為,任何人有權製止和舉報。水產生產經營者對揀出的河豚魚,應有專人負責收集、登記和管理,采用密閉式的專有容器存放,並交水產批發部門集中處理,不得將河豚魚隨意丟棄和放置。集體食堂及其他自行采購水產品食用的單位和團體應對魚貨認真驗收,發現河豚魚,應全部交給水產部門收購或交監督機構妥善處理,不得自行食用、饋贈或丟棄。
  目前有些餐飲單位在日常經營過程中魚目混珠,將河豚魚改稱為丁桂魚、長江香魚等名稱。要防範於未然,首先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有時有美麗的斑紋,有時則沒有斑紋,而是一片黑色。也有形容河豚魚外觀呈菱形,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鰓小不明顯,肚腹為黃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魚體光滑無鱗,呈黑黃色。
  食以安為先,美食愛好者們切莫為了大飽口福鋌而走險。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