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預防水泡,靴子必須合腳。在穿著去遠程旅行之前,要慢慢而完全地適應它。最容易長水泡的地方是腳背、腳趾上、腳踝後面。如果你是容易長水泡的人,不妨把這些易生水泡的地方貼上絨布護墊(Moleskin)或是泡綿墊(不過不要貼太多,以免產生新的摩擦點)。讓雙足保持幹爽,穿的襪子要適當而合腳。 水泡開始變得明顯的時候,通常是一個紅點,而後對熱敏感的局部面積會愈來愈大,程度也會增加。有紅點的時候要立刻檢查,采取防範措施。拿一大片防水的塑膠膠帶或是絨布護墊貼在紅點上(圖19-3a)(其他產品如Second Skin及Dr. Xcholl"s Molefoam也很適用)。盡量不要拿有黏性的小繃帶條(例如OK絆)貼在紅點上,因為這些繃帶條沒有黏性的部分會鼓起來,和已經很敏感的皮膚產生摩擦。 水泡一旦成形,除非極為必要,否則不要弄破,以免長水泡的部位受到感染。幾天後你的身體會把水泡裏的液體重新吸收回去,之後就痊隆了。如果你必須繼續前行或是繼續進行當初讓你長出水泡的任何活動,要把水泡貼住以免破裂(圖19-3b)。貼上一層類似空心甜甜圈的貼墊,深度要夠,以免水泡受到壓迫。換句話說,甜甜圈貼墊必須比水泡更深、更寬。貼墊要好好貼妥,以免移位。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你或許會決定要把水泡裏的液體擠出來。這種情況可能是你由於甜甜圈貼墊太突出而無法穿上靴子,也可能是由於水泡充血受壓後,讓你覺得痛得受不了。如果非擠出不可,先用肥皂、清水把水泡部位洗幹凈。劃一根火柴把針消毒過,然後把針頭插入水泡的邊緣。輕輕把水泡裏的液能擠壓出來,然後敷上一塊消毒貼墊。 如果水泡自己破了,將這個部位洗幹凈,貼上繃帶,而後仔細觀察有沒有感染的現象。 驚惶失措 登山的經驗可能令人心曠神怡、返老還童,卻也可能讓登山者產生面對壓力的反應。在極端的情形下,例如發生嚴重的意外事故,幾乎每個人都必須應付自己和彼此的焦慮,甚或驚慌。或許就會發現,某件頗富挑戰性或是艱難的動作要求,在隊員間引起的焦慮反應會比你當初預期的還要強烈。這的確令人氣餒,尤其當你們在懸崖上才爬到一半的時候。然而,你必須有能力去處理這些反應,而不是受他們感染,自己也變得動彈不得。 有些人對某些登山時的現實情境很容易產生強烈的焦慮感,例如懼高或是害怕封閉的空間。這種傾向在某些時刻會爆發為一種驚慌的反應,例如大步跨過巖面,或是擠入一塊險巖時。如果你變得驚慌失措。或許就會舉步維艱,拒絕繼續往前走。你或許會產生急速換氣(呼吸急促)的現象,或是無法辨識某些對你來說其實是很容易的動作是否安全。你會暫時喪失評估全盤情勢的能力,你的身體動作拙笨而充滿恐懼,發生意外的機會也因而增加。自我冷靜的技巧有助於舒緩這種情況。
  有個自我冷靜的方法利用下面這五個步驟∶
  認清楚驚惶反應的原因(只不過是生理的腎上腺在你體認到有危險時的反應)。
  下決心去克服驚惶的反應。
  重新將精神專註於緩慢而穩定的深呼吸上。(或許可以用一種心理想像來加強效果,例如想像每次呼氣就是把煩惱吐出來。)
  按部就班,認清楚你的安全行動有哪些選擇方案。
  在這些方案中擇其一,而後貫徹實行。 如果呼吸急促為你帶來困擾,試試這個老伎倆∶把氣呼吐在一個袋子裏,以增加你所吸進的空氣裏的二氧化碳濃度,因為二氧化碳可以減緩呼吸的速度。把心神重新放在有用的肢體動作上,也是個很好的策略,以免驚慌的情緒有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如果你的隊友能夠冷靜並且就事論事地催促你采取自我冷靜的技巧、維持一種對你有信心和支持的氛圍、並且在適當情況下指出大夥兒可以選擇折返,或許最有助於你穩定驚慌的情緒。 編譯校對者特別註釋:本文整理自臺灣版《登山聖經》,內容供山友們參考,不做商業用途。特此告知。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