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1949年自南方回到天津,時正初冬,友人為表歡迎特邀品嘗天津名品“銀魚紫蟹火鍋”。其味之鮮,口感之美,魚肉之清香,蟹膏之柔膩,加上酸菜之爽口,真可謂食中絕品。

    品種:銀魚紫蟹火鍋

    作者:紅旗飯莊

    原料:銀魚、紫蟹、北方酸菜

    製法:酸菜提前用水泡,切芽菜絲,放在火鍋底部;銀魚、紫蟹整齊碼在鍋面;勺置旺火放高湯,調料,澆入鍋內,保持原形。

    特點:鹹鮮味醇,銀魚、紫蟹天然鮮味,冬令佳品。

    銀魚種類很多,分布甚廣。我國長江及以北的主要河流湖泊,盡管品種不盡相同,大都有銀魚生存。如我國東海、黃海、渤海以及長江、淮河、海河、北戴河、遼河河口過去都有,

    一般來說銀魚有大銀魚與小銀魚之分,這是兩種不同的品種。前者身長可達20公分,最大的21公分,而後者只有7-8公分左右。大銀魚為珍品。它又名面條魚、才魚、面魚、黃瓜魚等。屬銀魚科。一年生,半鹹水或淡水產魚類,回遊或陸封。屬中上層魚類,肉食性,且有同類殘食現象。1年性成熟,雄魚具臀鱗。魚體細長,前腹部呈圓筒狀,後腹及尾部側扁,頭部扁平,近似等邊三角形。產於渤海灣的大銀魚明顯較太湖、洪澤湖大銀魚身體細長,雄體比雌體粗壯,雄魚圍心腔在生殖季節轉為鮮紅(俗稱紅脖),雌魚生殖季節圍心腔無色透明。

    在我國最有名的大銀魚,南方屬“太湖銀魚”,而北方則屬“天津銀魚”。

    天津產的銀魚有兩種。一種叫作"銀睛銀魚",魚眼為黑圈白眼珠,這種銀魚在太湖地區也有出產。另一種叫作“金睛銀魚”,黑眼圈金眼珠,唯有天津一地產。據記載,在天津也僅海河的三岔河口(金剛橋附近)一帶才有,金睛銀魚在清代為進奉朝廷的貢品。但是,上世紀50年代末,由於生態的破壞,真正的三岔口大銀魚已經絕跡。近年來人工養殖興起,天津地區對大銀魚的人工養殖已經較大範圍的發展起來。在東麗湖渡假村湖裏已出現非人工養殖的大銀魚。

    大銀魚體晶瑩透明,在水裏幾乎看不到魚的身影,捕撈上來時,活蹦亂跳,離水後很快死亡,透明度減低,略呈乳白色。因形狀似面條,故又名“面條魚”或“面魚”。大銀魚不僅肉質鮮嫩,且具有一股類似鮮嫩黃瓜的清香味道。故又名“黃瓜魚”。特別是過去冬季極少有賣黃瓜的,故食來味道格外誘人。

    大銀魚吃法很多,如:白汁銀魚、煨銀魚(火腿絲、雞絲、筍絲=高湯煨之)、雞蛋炒銀魚、幹炸銀魚、金絲銀線湯、芙蓉銀魚等。清代詩人曾寫道:

    “一灣衛水好家居,出網冰鮮玉不如;正是雪寒霜凍候,品盤新味薦銀魚。”

    紫蟹則亦在冬季最肥,正好與銀魚同時上市。紫蟹屬中華絨螫蟹種。分為大小紫蟹兩種,大紫蟹,每只重約200-250克,體肥肉嫩,堪稱蟹中上品。小紫蟹則是螃蟹中的珍品,清,明時,本地銀魚紫蟹為貢品。小紫蟹其形似河蟹,體如銅錢大小,初冬蜇伏於稻田、葦塘、河道,具有殼薄、肉厚軀體內潔凈無泥垢之特點,遺體玲挑剔透呈青紫色,故名“紫蟹”,烹炸後呈鮮橙色,又稱之為“丹蟹”。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 煮熟後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

    清代有詩贊道:丹蟹小如錢,霜螯曲如拳;捕隊津澱水,載付衛河船……見盍簪謀一醉,此物最肥鮮”。可見紫蟹味之美。譽之高,漢沽紫蟹早時在京、津、唐一帶享有盛名。

    過去冬季以紫蟹為主烹任的菜品不下十幾種,如:七星紫蟹、炸溜紫蟹、扒紫蟹,全蟹羹、酸沙紫蟹等名肴,其鮮美豐腴,各具特色。在宴會上有“紫蟹上桌百味淡”之譽。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