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排河一口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對蝦混養池塘,水面20畝,水深1.5m,4月底投放蝦苗、蟹苗,先後投餵鹵蟲、蘭蛤、冰鮮魚。8月15日左右開始拉網賣蟹,但拉不出來螃蟹,而池邊有大量爬邊死蟹。

8月17日到池塘現場查看(圖1),水體淡綠色,鏡檢以矽藻為主,鹽度22‰,下午17:30用簡易測試盒測水質, pH值8.5,氨氮0.2mg/L, 亞硝酸鹽0.05mg/L。池邊大量爬邊死的梭子蟹,還有大量梭子蟹在池邊緩慢爬動(圖2)。病蟹為十期梭子蟹(圖3、4),外觀與正常蟹基本無差異,掂起來與同樣大小的正常蟹相比明顯要輕。

解剖見鰓部略呈黃色,肝胰腺萎縮嚴重,空腸空胃,肌肉萎縮、液化呈透明狀,略顯淺黃色,與正常蟹肌肉顏色差別不大(圖5),剪斷遊泳足擠出淋巴液滴在載玻片上呈現乳白色。打開病蟹體腔時,可見液化狀肌肉劇烈震動,鰓部壓片可見大量纖毛蟲、菌以及蟲體(圖6),肌肉壓片以及步足淋巴液壓片同樣可見大量蟲體(圖7)。接種鰓、肝胰腺、步足肌肉、腿部肌肉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取肌肉、鰓提取DNA做相關分子檢測,取肝胰腺、鰓做病理組織切片觀察。

結果:梭子蟹樣品均分離出少量細菌(圖8),但並無明顯優勢菌群;根據文獻許文軍(2007)設計的引物序列合成引物,進行PCR特異性擴增,得到約600bp的目的條帶,回收後測序,與血卵渦鞭蟲的序列相似性高達99%,圖9中sample1為所采樣品,sample2為對照;病理組織切片結果顯示所取樣品鰓絲外側有纖毛蟲,鰓小片內部有大量蟲體(圖10),肝胰腺腺管萎縮,有大量蟲體充盈其中(圖11),同樣肌肉中蟲體數量頗為可觀,肌肉有液化、溶解、壞死現象(圖12)。

分析:1、血卵渦鞭蟲屬植鞭動物門、腰鞭蟲綱、Syndinida目、血卵渦鞭蟲屬,是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甲殼類的重要病原性寄生蟲,主要寄生血腔、肝胰臟、肌肉等組織,造成甲殼類大量死亡。

2、本病例采集的樣品鏡檢後能看到大量寄生原蟲,發病梭子蟹的癥狀主要為肌肉液化,透明水樣,步足關節膜處透明狀,病理組織切片見肌肉纖維斷裂、液化,並非資料中(許文軍等,2006)描述的血卵渦鞭蟲引起的肌肉濁白色牛奶狀,步足關節膜處呈黃色或濁白色癥狀。而當地也發生一種養殖戶稱為“牙膏蟹”疾病,與資料中(許文軍等,2006)描述癥狀相同,但初步診斷病原不是本病例中的血卵渦鞭蟲,其具體病因還在進一步調查。

3、血卵渦鞭蟲完整的生活史尚不清楚,確切的感染與傳播途徑可能因宿主和蟲體種類不同而存在差異。一般認為通過水體和食物都能傳播,健康蟹殘食病蟹可能是重要的感染途徑,對發病池塘中橈足類等浮遊動物進行血卵渦鞭蟲的PCR 檢測, 也檢出部分陽性結果,推測橈足類也可能是該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或直接宿主。據資料雌性個體的發病率高於雄性,在蛻殼、產卵和交配期尤其容易感染,而在鹽度低於18的水體該病很少發生。

4、血卵渦鞭蟲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正確預防是控製該病的主要途徑。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病、規格較大的種苗,經檢疫和消毒後再放養,大量投餵鮮活餌料使水質、底質惡化也是血卵渦鞭蟲容易感染的因素。發現疾病後,可及時采取措施控製病原的傳播與擴散,病蟹應消毒深埋或銷毀處理,以免進一步傳染。(利洋技術部 楊慧英 南排河店 張傑 研究所 戚瑞榮提供 2013.06.27)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血卵渦鞭蟲感染引起三疣梭子蟹死亡一例 全面組圖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