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鱸(Scortum barcoo)學名高體革鯻,又名寶石斑,翡翠斑,已逐漸成為淡水養殖的熱門品種,養殖面積也不斷擴大。目前,寶石鱸在國內的養殖主要集中在海南、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 近期,寶石鱸魚在養殖過程中出現了與羅非魚類似的病情。2013年8月16日,廣東番禺某養殖場寶石鱸在池塘養殖過程中(規格400g/尾)出現日死亡率2~3%的現象。經實驗室鑒定,病原為無乳鏈球菌。 一、主要癥狀 病魚眼球突出、充血,口腔、腹部和鰭部充血(見圖1和圖2);解剖內臟無明顯病變;病魚反應遲鈍、腹部朝上;攝食量減少,直至拒食。
二、病原分離鑒定 從魚塘撈起具有“突眼”等典型癥狀的病魚,解剖後用接種環分別從肝臟、腎臟、腦部位接種劃線於腦心浸液固體培養基(BHI)中,在細菌培養箱30℃培養24h。所有接種平板均長出細菌,菌落在BHI培養基中呈圓滑、濕潤、乳白色。經革蘭氏染色鑒定為革蘭氏陽性菌、球狀、短鏈狀或雙球連接(見圖3);經細菌鑒定儀ATB鑒定為無乳鏈球菌。 三、回歸感染試驗 1.感染方式 把90尾健康寶石鱸(規格100g/尾)分成3組,每組30尾,在水池中(水溫保持30℃)暫養一周。 實驗組1和實驗組2註射分離得到的細菌,註射濃度分別為2×108CFU/尾和2×107CFU/尾,註射量1ml/尾;對照組註射PBS,註射量1ml/尾。 2.感染結果及分析 寶石鱸感染註射一周後,死亡率達90~100%(見表1)。其中,感染組感染3天後就有18~23尾死亡,肉眼看不到明顯癥狀,從病魚的腦、肝、脾、腎中又分離出無乳鏈球菌,呈超急性感染。此後,陸續發病死亡的寶石鱸都出現相同的癥狀;眼球突出充血、胸鰭出血等癥狀。由此確定,無乳鏈球菌為引發該病的病原菌。
四、藥敏實驗結果 本實驗對16種抗生素進行藥敏實驗,實驗結果(見表2)表明:鏈球菌對氟苯尼考、阿莫西林、諾氟沙星、強力黴素、先鋒黴素VI等藥有敏感;對美滿黴素、交沙黴素、氟啶酸低度敏感;對新黴素、鏈黴素、羅紅黴素等有耐藥性。
五、寶石鱸鏈球菌病防治方法 1.做好消毒預防。在放養前,清除過多淤泥,並曬塘20天左右。采用帶水消毒的方法,每畝按1米水深計,需用生石灰125公斤,或茶仔40公斤消毒。 2.采用合適的放養密度,每畝放養寶石鱸1200~1500尾,搭配少量的鰱鱅魚。養殖過程中拉網或運輸等操作要預防機械損傷,以避免細菌感染。 3.提高水體中的溶解氧,多開增氧機,使水體中的溶氧量保持在4ml/L以上。 4.勤換水多消毒。每次換水或降雨後都要用二氧化氯或生石灰消毒。 5.在發病期間應減少投餵量,尤其是在水溫高於30℃時,以魚吃到7~8成飽為宜。 6.治療:在發病期間先停料1天,再投餵藥餌;每公斤飼料用藥量氟苯尼考和強力黴素各0.5克,連續投餵5~7天;並且遍灑生石灰,使池水呈弱堿性。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