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傷害之防範 

研究報告顯示,多數肌肉、肌腱或韌帶之拉傷,皆是源於「微創傷」(microtrauma)。由於癥狀不明顯,此種傷害須累積多日方會發病,但也正因此,其往往為選手所忽略。每當身體運動至極限時,肌肉或組織便會發生微創傷。倘若休息時間充足,此種傷害便是訓練的正常結果,其不僅會自動復原、更可增強肌力。但假使微創傷的累積速度超過復原時間,運動傷害便會產生。一旦傷害造成,即使爾後訓練正常,舊傷仍可能復發。以下幾點原則將協助選手辨視運動傷害之警訊,並將其防範於未然 

(一)逐步提升訓練強度,給予身體足夠的適應期 

(二)倘若把點非在指力負荷範圍內,切勿逞強 

(三)培養正確的訓練方式、改正易受傷的攀登風格或習慣 

(四)在受傷時須盡快變更計畫,勿因求好心切而使病情加重 

(五)盡量將攀登動作做到平衡,使壓力由各肌群平均分擔 

(六)勿因觀眾之壓力或期許,做出超出體能負荷之動作 

(七)避免將關節伸展至極限,否則將對周圍肌腱或組織造成傷害 

(八)確實依照個別能力決定訓練強度 

(九)為使肌肉平衡發展,須同時訓練與肌纖收縮相反之力量 

(十)對鍛煉中之肌肉施以柔軟度訓練,可避免傷害 

(十一)勿忽略發炎腫痛之征狀,否則將延緩患部之復原 

(十二)勿過度依賴止痛劑,因其在消腫止痛的同時,亦將掩飾患 

部所發出之警訊,並減少自我免疫力 

(十三)無論癥狀多細微,皆須保持警覺和積極防範。 

二、運動傷害之處置 

(一)就診時機當發生以下三種情況時,便須主動就醫。1.患部感到疼痛2.因疼痛而無法移動身體部位3.疼痛持續,兩周內情況皆未好轉。總之,愈早發現、愈早就診,方能盡速康復。 

(二)運動傷害處置的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休息、冰敷、壓迫、擡高(RICE)RICE可說是所有運動傷害急救的通則。(1)休息於受傷時即刻停止患部動作(2)冰敷接著,藉由冰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縮,以抑製皮下出血和減少發炎腫脹(3)壓迫以彈性繃帶包紮患部亦有消腫之功效,但切記勿捆綁過緊,以免阻絕血液循環(4)擡高將患部擡高則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防止充血及消腫。 

2.第二階段─有限的活動在完成急救和消腫手續後,接下來便須將焦點轉向患部的治愈上。首先,必須了解血液於患部復原中所扮演之角色。血液中的白血球具有防禦病菌、清除壞死組織、和增進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因此患部復原的時間遂與血液之供給量成正比。舉例而言,皮膚與肌肉具有綿密的微血管組織,故復原期較短但韌帶與肌腱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須費時六周方能痊愈至於保護關節的軟骨,由於其全然無血液供給,故唯有動手術方能治愈。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運動量之多寡亦會影響血液循環的程度。復原初期,患部尚無法承受劇烈運動,故宜采熱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當受創組織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刺痛時,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藉由適度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所謂適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施壓)與正常的範圍內進行活動,且不致感到不適。 

3.第三階段─漸進式施壓當患部於自主範圍內進行活動而不致感到疼痛時,便可對受創組織施壓,使其強化。但施壓之強度須適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須停止,否則將引起二度傷害。其次,應註意在對患部施以抗壓訓練時,須避免於訓練後12小時內采熱敷。此外,此階段亦可借機糾正肌群的不平衡發展,藉施壓之方式強化原本較弱的部位。 

4.第四階段─患部之愈合隨著第三階段的完成,患部將回復其原有肌力的2/3,此時可轉以實際攀登之方式幫助愈合。由於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須經過一段重新適應期,方能與其余肌群協調運作。起初可進行一些難度易、強度低的攀登訓練,使患部適應各種不同的姿勢與動作,再將強度逐步提升。相對於第三階段,此階段可幫助選手審視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傾向於以固定動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階段多元化的攀登訓練將可降低同類型傷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至於上述四個階段所需之時間,可參考下表。 

各階段需時表 
12下一頁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