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癥的發生,與行前訓練足夠與否,以及在山下之身體體能狀況優劣無關。
我們可以由兩方面,用藥條件與高山生理來說明這個論點。在以下三個條件之下,可以用DIAMOX之預防性給藥來預防高山癥:(註一)


1.在一天之內,被動性的(如搭飛機或搭車)快速上升高度達3000公尺。

2.在幾乎睡眠的狀況下快速上升高度,例如一天之內上升達1000公尺,這通常發生於登山者受於特殊地形限製所迫或是人為的暴力所導致。一個登山健行者,有完善的計劃之下,是不會發生這種狀況的。


3.先前有曾有過高山癥病史者。 (劑量略...)


為什麽在用藥的適應標準裏頭我們看不到"體能較差者",或是"訓練不足"呢?


我們就以高海拔肺水腫(HAPE)的發生為例:



肺,是我們用來換氣的器官,在高海拔的情況,由於大氣壓力下降,氧氣分壓也下降,在血液裏的氧合濃度也跟著降低,甚至達到會造成組織缺氧的濃度。



所幸,人體內有一套自然的調控系統。


在組織缺氧時,為了保全重要器官的血流量,腦部的血管會擴張,外圍血管會收縮,讓大部分的血液可以灌流在重要器官。


但是這樣還是不夠的,由於人體正常的肺在胚胎發育時期,有些部分先天發育相對比較優良,有些部分先天的發育相對比較不好。這在平地的大氣壓力下,氧氣分壓較高,並不會對整個肺的換氣的品質產生多大的影響。


然而,在高海拔狀況,氧氣分壓較低,先天發育不好的部分在這個情況之下,換氣效率會變得更不好。如此一來,這些部分的經由換氣過程之後的氧氣濃度較差的充氧血,與經由換氣效率高的肺葉處理過的氧合濃度較高的的充氧血,會在回到左心之前混合,使的整體的氧合濃度被稀釋掉。


所以,人體的另一套應付缺氧狀況的方式就是,把部分的肺部血管收縮,把血液保留給換氣效率較佳的發育較好的那些部分。以維持整體肺部的氧氣交換的品質。


然而,如此一來,會造成那些換氣效率家的部分的肺部血管一下子流入大量血液,產生肺動脈壓力急遽上升,嚴重者會使的換氣作用發生的地點肺泡微血管破損,這種破損是機械性的,因為上遊壓力太大被"沖破"的。


我們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肺部微血管破損的現象。


因為微血管破損,所以造成血液漏出血管之外,漏到肺泡裏頭,使得的好的部分的肺泡也泡在血管漏液裏,使的換氣效率急遽惡化,組織缺氧,高海拔肺水腫的種種癥狀及致命後果於焉產生。


有一句話說的很傳神,高海拔肺水腫的病人,是被自己體內的水給淹死的。這種現象,我們可以使用間接的方式來觀察到,例如照胸部 X光片。這時候,所看到的現象就與肺水腫類似,甚至在醫院的呼吸加護中心裏,高海拔肺水腫的病人通常需要比照急性呼吸窘迫癥候群(ARDS)來治療。
當高海拔肺水腫一發生時,DESCENT IS URGENT--盡快下降!!(註二)。


所以,我們可以用緩慢上升,讓肺部血管逐漸適應高壓,或是用下降高度,讓肺部血管高壓降低,來預防或治療高山肺水腫。


所以,在還沒上山之前,即便是體能一流的長跑選手,也不會有人知道他的肺部血管狀況,會不會在上山之後產生嚴重的高山癥更是個未知數。增加體能訓練畢竟是個方法,但是,這也無法改變先天的狀況,所以他的效果,在增進體能方面應當是無庸置疑,會有幫助。在預防高山癥方面,我想還必須存疑。


高山原住民之所以猛,是在於他們長久居住在高山,血紅素已經比平地人多,所以高山癥狀會比較看不到。然而,如果叫他們再向更高海拔急速爬升,我相信他們也是會有高山癥的。


我不是什麽登山專家,山野實戰經驗方面,請教聯機登山版諸位先進可能會比較清楚。

參考資料:

註一:取自http://www.high-altitude-medicine.com/AMS-medical.html

註二:參考資料同註一。


本文轉載至 : 臺灣大學Maxwell BBS站 ( 並獲得原作者授權刊登 )
本文作者 : 王士豪 ( 臺中榮民總醫院 / 曾任中國醫藥學院登山社長 )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