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小白點蟲(以下簡稱白點)的相關知識
海水白點蟲是侵襲海水魚類中,破壞力最強的寄生蟲之一,其高感染力時常造成海水觀賞魚的大量死亡及很大的經濟損失。關於治療,論壇有大量的帖子介紹,此次就不再贅述了,重點介紹小白點的發病特點,判斷和相關知識。
一、白點蟲簡介
白點蟲是一種發現在熱帶與溫帶海洋硬骨魚類身上,附有纖毛的原生寄生蟲。因其必須依附在魚類身上才能成長,若是無法依附於宿主,此寄生蟲將只能存活一至二日。
海水白點蟲生命周期主要有滋養體、包囊前期蟲體、包囊、子代幼體三階段,見下圖。
海水白點病通常起因於魚缸中新加入的新魚只已經受到感染。也可能是由其他渠道進入魚缸,例如所置換的海水中存有正處於遊離階段的白點蟲。還有可能是被白點汙染的物品,如砂子、活石或缸中設備,甚至無脊椎生物(雖然他們不會感染白點病),如果你將這些物體移到另一個幹凈的缸中,則白點蟲也會有可能被帶入。同樣,活體餵食時,理論上也可能因此帶入白點蟲。
當部分魚體身上第一次出現一些肉眼可見的白點時,可確定已經感染白點病了,當大部分魚體身上出現很多白點時,可確定白點病爆發了。當魚身上被用來當為癥狀指標的白點短暫退去的時候,有些魚友常誤以為白點感染已經痊愈。事實上,在白點蟲的生命周期裏,當滋養體成熟後,便會離開宿主進入包囊階段。所以,白點的消失只是短暫的,通常幾天過後,會有更多白點出現。
白點蟲滋養體通常會在3到7天裏完全成熟並離開宿主,平均時間多為4到5天。滋養體離開宿主後會退去身上的纖毛,這就是包囊前期蟲體階段。包囊前期蟲體通常於清晨五點到天亮前離開宿主魚。脫離宿主後的2到8小時,包囊前期蟲體會在底沙或活石上移動,直到粘附在適當的地方。
包囊前期蟲體粘附在魚缸中的底砂,活石,或其他適合的硬質表面上,然後開始形成包囊。在接下來的8到12小時,包囊會在體內開始形成一些子細胞,也就是仔體。每一個包囊所能產生的仔體數量為200到上千個。當孕育成熟後,包囊會開始孵化並將仔體釋放到海水中。這時被孵化出來的都是具備遊泳能力的單一個體,稱之為子代幼體。包囊孵化所需的時間會因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從最短的3天到最長的72天左右。一般為3到28天,平均高峰集中在4到8天。
子代幼體孵化的時間,一般在清晨兩點到九點之間。其從包囊孵化出來後的12到48小時內必須找到適合的宿主,否則便會死亡。孵化6到8小時候後的感染能力就變的很低。孵化後20小時基本沒有感染能力。在子代幼體接觸到宿主之後,開始附著的階段稱之為原滋養前體。原滋養前體在附著之後會開始鉆進宿主魚的上皮組織,然後原滋養前體便快速的轉化成滋養體,展開寄生攝食的階段,完成了一個生命循環,一般為6-8天。因包囊孵化所需的時間一般為3到28天,所以最長一個生命循環接近30天。
二、是否感染白點的判斷
白點蟲非常小,肉眼是無法看見的,一般通過魚體表出現白色的點來判斷。就像人體被蚊子叮了,會出現紅腫的包一樣。不是所有白色斑點都是白點蟲。一般來說,魚體上出現白色點是顆粒突出狀的,大小在0.5-1毫米的(一般一個白點裏有1-3只白點蟲),比較均勻分布而且不會變動位置的,有2-3天都不會消失的,很可能就是感染白點蟲了。而會每周爆發一次,中間會消失2-3天左右的,就可以確認是感染白點蟲了。
第一次感染白點的魚。
爆發白點後的魚。
而魚體上出現白色點是扁平狀的,大小在1毫米以上的,不均勻分布而且會變動位置的,有時(半天內)有或較多,有時沒有或減少的,基本上就不是感染白點蟲了。一般不到1天就會消失或變化位置的,就可以確定不是白點蟲了,因為白點蟲一般進入魚身體後,魚體一直會顯現白點,而且白點蟲一般不遷移。不要問我不是白點那是什麼,人身上的紅腫包不一定都是蚊子叮的,有可能是臭蟲、毛毛蟲叮的,甚至是植物的刺造成的。
籃圈尾部的白色斑點不是白點。
三、關於白點的問答
1、空缸能不能消滅白點蟲?
因白點蟲最長一個生命循環接近30天,所以空缸無魚一個月以上,可以消滅白點蟲。網上記錄的包囊存活30天以上甚至120天的情況,不可能出現在我們的魚缸裏,而是在低溫加黑暗等特殊的環境中。所以,30天以上沒有養魚的魚缸裏的所有物品,肯定不存在白點蟲源,可以放心使用。
2、被白點感染後又好了的魚還會引入白點嗎?
這不一定。如果是治療好的,近30天都沒有發現再有白點了,魚就不會帶有白點了。如果是魚產生免疫自己好的,這些魚還會或多或少的攜帶白點蟲,也就是說,有免疫的魚自己不一定會感染白點,但可能是白點的攜帶者。另外,魚身體沒有白點了並不一定是沒有白點蟲了,有些白點蟲寄生在鰓上,看不見的,所以少於30天的不好判斷。
3、被白點感染後魚又好了,魚缸會有白點嗎?
這個也不一定。如果治療好的魚不再發白點30多天了,缸一般也就沒有白點了。如果是魚產生免疫好的,缸可能一直都有白點源,這樣會產生老魚沒有問題,新魚即使不帶白點,下缸就感染白點的情況,但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缸裏白點源會越來越少,慢慢消失,這個過程大概要半年左右。
4、哪些外來物品會引入白點蟲?
被白點汙染的魚會引入白點蟲,被白點汙染的海水會引入白點蟲,被白點汙染的設備(水泵、蛋分、加熱棒等)會引入白點蟲,被白點汙染的物品(砂子、活石等)會引入白點蟲,甚至無脊椎生物(珊瑚、蝦蟹等,雖然他們不會感染白點病)也會引入白點蟲,餵活體食物,也可能引入白點蟲。所以從漁友和商家那得來的生物和物品檢疫就很重要了。
5、沒有白點蟲的缸翻動底砂會不會出現白點?
沒有感染過的魚缸翻動底砂肯定不會出現白點蟲,而出現的白色斑點一般不是白點蟲引起的,很容易就自己消失。感染過的魚缸翻動底砂有些會出現白點蟲,是因為沒有翻動時,埋在沙裏的包囊較難孵化和遊出來感染魚,翻動後,因條件改變而集中孵化,並較容易感染魚了。
6、白點發作有沒有周期性?
白點初次感染周期性很明顯,後面因孵化時間不一致,周期性就不明顯了。利用初次感染周期性明顯的特點,可以用較簡單的方法(如大量換水、加大造流、中藥、大蒜、臭氧、紫外線等)較有效的殺滅集中脫離魚體的包囊或集中孵化的白點幼蟲,而在周期性不明顯時用這些方法的效果就很差了。
7、有效治療白點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有三種比較可靠的治療方法。1)、銅藥療法,2)、低比重療法和3)、AB桶移動療法。
銅藥對剛脫離魚體的白點蟲和剛孵化的白點幼蟲有很強的殺滅作用,但對在魚體內的白點蟲和包囊作用就很弱了,所以要連續使用一段時間。有效治療白點的藥物基本上都是含銅離子的,銅藥同時也對無脊椎動物、浮遊動物、浮遊植物、硝化細菌等微生物有致命作用。銅藥還會壓抑魚的免疫作用和造成魚體的緊迫,並對魚體來說也是屬於劇毒。如果銅濃度超出規定太高的劑量會殺害病魚,但濃度不夠則殺不了白點蟲。不同的魚這個劑量是不同的,有些魚的極限劑量和白點蟲相似,無法用銅藥治療。
低比重適合可以良好的適應低鹽度(1.010)海水魚,低鹽度可以有效地殺死海水白點蟲,但低鹽度對因疾病而衰弱的魚也是危險的,對蝶魚、幼魚和小魚、蝦、藻等也有較大的殺傷力。
AB桶移動療法是每三天移動病魚於兩水族箱之間,每次的魚缸都是清洗過而沒有白點蟲的幹凈缸,12天後魚體身上白點蟲全部脫落,從而達到清除白點蟲的目的。就像消滅釘螺就能隔斷血吸蟲感染,消滅蚊子就能隔斷登革熱爆發,消滅老鼠就能消滅鼠疫類似。但是,頻繁的移動和潛在的傷害會威脅到病魚的健康。若這兩個水族箱沒有過濾,水質會很快變壞,就應一天一換水。若水族箱有過濾,過濾材料清洗麻煩並容易損失硝化細菌,也會造成過濾效果變差。
我“發明”的物理隔離療法實際屬於AB桶療法,網上賣的白點隔離盒就是這個方法的產物,具體原理和操作可以看我的帖子。
泡淡水、TDC對白點治療作用很小。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