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登山的七個原則
◎生態登山原則的出現自從民國60年代的百嶽風潮出現之後,攻山頭的文化在臺灣山嶽界的影響力似乎超過人們的想象,在百嶽爬完之後,可以再爬一次、二次,或者改爬150嶽,甚至有其它的名山、小百嶽的陸續出現,臺灣的登山界,似乎對「山頭」有著特別的情有獨鐘。
有別於社會團體,大專院校的登山社團在彼此的榮譽感競爭之下,在百嶽之外開辟了另外的戰場,也就是「新路線」的開發,在「區域」的概念下,一一踏查該區域中的山脈、溪谷以及人文遺跡。臺灣登山者的腳步,也從傳統的百嶽路線,進而擴散到更偏遠、更廣大的臺灣山嶽之中。
當更多人在政府推動國內觀光的同時,更多的登山者走過百嶽名山的生態之中,而新路線的開發,也讓更多人開始進入一些原本幾乎沒有人煙的生態區域之中,登山者與當地生態環境的關系,應該成為一個被重視的課題,來嚴肅地對待。究竟登山者對當地生態帶來了何種程度的影響,臺灣目前似乎還缺少足夠的本土實證研究資料,然而,登山者的登山行為如何對環境帶來最小的沖擊,在國外已經有相當完整的研究與經驗。
因此,臺灣生態登山學校便希望對國外的理論與經驗以及臺灣的環境與實踐情況進行一個簡單的討論,希望登山者在遙望山頭之際,也能夠重新看見登山鞋腳下的世界,思考如何善待這腳下的世界,而這樣一個對生態環境具有反省意涵的登山行為,我們則稱之為「生態登山」。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國外的相關經驗。
在經過早期的大量砍伐、采礦、開墾之後,美國國會在1964年通過一項重要的法案,稱為「荒野保護法案」(Wilderness Act),將美國境內九百多萬公頃的土地劃入「荒野保護體系」(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一直到1998這保護區的面積則擴展到一億三百萬公頃,分別隸屬於國家公園、森林局、野生動物保護局等等。然而,當生態環境保護的浪潮興起,進入荒野中從事休閑活動的人口也逐漸倍增,根據計算,從1964年法案通過一直到1994年這30年間,進入荒野從事休閑的人口足足成長了六倍之多,一年達到一千七百萬人次(Cole, 1996),不只是從事荒野休閑的人數大量增加,近年來的休閑觀念與方式也和從前有了一些改變,「現在的野外休閑者比較不喜歡去一些缺乏維護的步道,也不願意讓倒木任意橫躺在路中,現在的休閑者對於更舒適的方式以及更便利的交通易達性,有更強烈的興趣。」(Cole, 1996)就在荒野休閑人口急劇增加的情況下,美國的許多荒野開始遭受前所未有的影響:湖水受到嚴重汙染、步道的土壤嚴重侵蝕流失、營地植被裸露、垃圾散落四處、避難休息小屋四處林立。面對這樣的荒野過度使用與濫用的情況,相關主管單位可以采取二種應對方法,一個是加強對荒野的管製,將相關地區加以封閉,另外一種則是教育,讓荒野的使用者看見更好的使用方式。於是在1982年,美國的森林局職員Tom Alt創造了一套「沒有痕跡」(No Trace)以及「不留下痕跡」(Leave No Trace)等相關的教育課程,希望改變荒野休閑者的休閑習慣,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McGivney, 1998)。也是在這波浪潮之下,例如「除了足跡,什麽都不留;除了攝影,什麽都不取」、「不留下任何垃圾」等等的標語成為人人瑯瑯上口的口號。
雖然相關課程帶來很大的回響,然而由於缺乏客觀的研究以及統一的說法,相關的環境教育訊息顯的相當紛亂,讓教育者無法有一個整體的說法與理念,於是在1993年美國政府的四個相關部門,包括國家森林局(U.S Forest Service)、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國家魚類與野生動物保護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以及民間的非營利團體「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LOS, 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共同簽署了一份備忘錄,承諾共同發展並推廣「不留下痕跡」(Leave No Trace,簡稱LNT)的教育課程(McGivney, 1998)。於是,在NOLS以及各部門結合資深的生態學專家與登山輔導員、森林處職員等專業人才,發展出LNT的六大要點,並以此作為日後推廣的統一版本。
到了1993年的戶外休閑高峰會議,在NOLS的號召之下,為了推廣LNT的理念,募款成立了「LNT. Inc」非營利組織,透過組織與專職人員讓教育推廣更有效率。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