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登山聖經》之緊急救護(4) 失溫怎麽辦
簡體版《登山聖經》之緊急救護(3) 熱衰竭的治療 失溫,是由於人體為了保持核心器官的溫度,而使血液無法流到皮膚的表面和四肢。我們的體溫會在環境影響下經由蒸發、幅射、對流、傳導而降低。穿著濕衣物、暴露於寒風中,會使得體溫過度降低的風險大為提高。失水也可能是這種風險的導因。 失溫通常是由於長期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下,而不是因為極端的酷寒而起。一般而言,比起明顯的危險情境(例如暴露於冰懸崖上,一陣零下30度的寒風吹過來),華氏50度的綿綿細雨加上強風更可能引起失溫。 失溫的征狀,會隨體內核心器官溫度降低的嚴重程度而有極大的差異,例如,發抖似乎是輕微的失溫(體溫在華氏90到95度之間),因為人體希望藉由發抖所牽涉的肌肉運動而使體溫回暖。如果失溫的現象愈來愈嚴更,身體就會停止發抖。經微失溫的征狀有∶不停顫抖、雙手摸來動去、蹣跚跌倒、心理功能遲鈍、不合作或是封閉自己的行為。失溫的病人通常不會去註意這些早期的征兆,而如果你懷疑有人體溫過低,不妨要那個人假裝前面有高空繩索,以腳跟對腳尖的直線步法走上十五英尺,如果那人協調失衡,會經由這個測試看出來。 如果是嚴重的失溫(體溫在華氏90度以下),身體不再發抖,可是肌肉和神經系統功能會愈來愈差,而且愈來愈明顯。病人雖然或許還能保持平衡,但可能已無法走路。他的肌肉僵硬,動作無法協調,除非已經恍惚或是其實已經昏迷,否則會做出意識不清或是不理性的行為。隨著體溫愈來愈低,幾乎連呼吸或脈搏都無法觀察到了。這時候病人的瞳孔或許會脹大。 由於嚴重的失溫,病人看來可能有如死去一般,你絕對不能放棄救治他的努力,除非病人在施行顯然正確的心肺復蘇術之後依然沒有生命跡象,而且身體“變熱”了。要記住那句老話∶“人除非身體溫熱而死亡,否則就是沒死。”恢復體溫的工作要謹慎為之,並且視狀況需要,同時或按著施行心肺復蘇術或協助換氣。 失溫的治療要由避免發散更多的體熱開始,讓病人不再暴露於寒冷中。將病人移出風吹和濕冷的地方,把濕的衣物脫去。如果是輕微的失溫,穿上幹衣物並且擋住風寒吹襲或許就已足夠。如果病人的嘔吐及吞咽能力無損,可以讓他喝點流質,然後再吃一點有糖分的食物。雖然高山的老習俗完全相反,認為必須喝溫熱的飲料,但在經微失溫的情況下,溫熱飲料沒有那麽重要,只要供應流質即可。(想想看∶把一湯匙的溫水倒進一杯冰水裏,並不能讓杯子馬上熱起來。)失溫應該持續治療,直到病人恢復排尿為止。某些情況下,光靠這些措施並不能讓病人恢復體溫,或許需要某個隊員以身體(必須是熱的)直接接觸,才能讓他暖和過來。 至於嚴重的失溫,讓病人“慢慢回暖”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盡速將病人後送到醫院去回溫。失溫的病人必須小心搬移,以免無意間讓大量的冷血從表皮的循環回流到心臟,這可能會導致另一個問題∶心律失調。突然加溫而休克也是另一種危險。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