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水產養殖病害已成為製約水產養殖業取得高產、高效的瓶頸問題。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必須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無病先防,積極治療。”的方針,采取生態防治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其生態防治綜合技術包括下列幾個方面內容:

    一、徹底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汙泥和池塘消毒兩個內容。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厘米即可。這是控製水產養殖過程中少生病的關鍵。清塘消毒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幹法清塘,即按每畝魚塘用生石灰75~100千克或漂白粉3~4千克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勻潑灑。另一種方法是帶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畝用生石灰130~150千克或漂白粉12~15千克溶化後全池潑灑。潑灑時要趁熱、連渣帶汁、到邊到位。

    二、營造優良養殖水體環境。池塘消毒後接著就要進水,進水必須進行水體消毒,同時,池塘要保持適宜的水深和優良的水質及水色。在養殖的前期,因為魚、蝦、蟹個體較小,水溫較低,池水要淺,有利於水溫回升和餌料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後隨著個體長大和水溫上升,應逐漸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溫季節蝦、蟹池水深最好達1.2~1.5米。水色以淡黃色、淡褐色、黃綠色為好,透明度30~50厘米為宜。在養殖過程中,一要定期用生石灰潑灑,可以改善環境,加速物質循環。也可用微生態製劑進行調節。二要定期換水。換水是保持優良水色的最好辦法。三要及時增氧,增加整個池塘的溶氧量,可以加速池底物質循環,減少有毒物質的積累,使魚類健康成長,增加抗病能力。

    三、註重科學放養。養殖中應放養健壯的種苗,並采取適宜的密度。放養的種苗應體色正常,健壯活潑。所有養殖的魚、蝦、蟹種下池前均用高錳酸鉀或食鹽水溶液進行浸體消毒。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水質和餌料狀況、飼養管理技術水平等決定。

    四、合理投餌施肥。投餌過多就會造成水體汙染,有毒物質積累,水環境惡化,使魚、蝦、蟹生病。可以通過設置餌料臺,觀察魚、蝦、蟹類攝食情況,根據剩料多少來調整投餵量。餌料及其原料應新鮮、質優;絕對不能發黴變質。同時,要註意合理施肥。通過適度培肥,使浮遊生物處於良好的生長狀態,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和營養物質,從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質。

    五、強化養殖管理。在對魚、蝦、蟹類捕撈、搬運及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應細心操作,不使魚、蝦、蟹類受傷,因為受傷的個體最容易感染細菌。每天至少到池塘上去巡查1~2次,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種不良環境因素,盡量采取改進措施,防患於未然。塘內的病、死魚、蝦、蟹要及早撈起,遠離池塘深埋,以免病情蔓延或影響水質。

    六、適時藥物預防。藥物預防是嚴防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魚、蝦、蟹類在進池前,最好用浸浴方法殺滅病原再放養。在病害高發季節到來時,定期投餵藥餌或全池潑灑藥物也是有效的預防方法。藥物防治時最好使用內服藥,而外用藥尤其是全池潑灑用藥更應謹慎行事。應準確測量水體,用量到位有效。藥物應在飼料中充分拌勻,以提高藥效。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