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千家個體魚檔生意火爆

  春節越來越近了,在全國人民的年夜飯餐桌上,都少不了一尾魚,所謂“年年有余”嘛。但要說起吃魚的門道,估計還是廣州人最厲害。像“鱅魚頭,鯇魚尾,三黎肚,鯉魚鼻”這樣的俗諺很好地總結了不同魚類最美味的部位所在,而“春鯿球鯉夏三黎”則告訴你,吃魚一定要講究時令,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口腹之好。

  廣州人歷來“重吃輕穿”。據1985年底的一期《廣州研究》報道,當年廣州魚類總銷量近10萬噸,市民人均消費鮮魚32公斤。全市除了200多個國營、集體銷售點外,還有1000多家個體魚檔。一到節假日,這些檔口生意格外火爆,小老板們賺得盆滿缽滿。

  鮮魚生意火爆,價格又如何呢?根據相關資料,當時一斤鮮魚的價格約為1元左右,算下來,1985年,全市人均在吃魚上的消費就有六七十元,可別小看這個數字,當年人們的平均月收入也不過近百元而已。從這個對比中可以看出,廣州人是多麼舍得把錢花在吃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