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血淋淋的鯊魚頭,正在被割去的魚鰭……網絡上盛傳的血腥屠鯊照片,讓浙江溫州樂清市虹橋鎮蒲岐社區這個人口只有三萬多的小漁村備受關註。
18日,記者實地探訪了被國際環保機構稱之“中國最大鯊魚屠宰場”的蒲岐,一探所謂“血色經濟”背後的真實工廠。
蒲岐不捕殺鯊魚,只做加工
記者在蒲岐大街上走訪時發現,街上大大小小餐館裏都可以點到鯊魚。據了解,蒲岐加工鯊魚已有百年歷史。這裏的百姓已經習慣餐桌上出現一道鯊魚皮、鯊魚唇、鯊魚肚的“拼盤”。
記者跟隨當地一家鯊魚加工企業的負責人王海豐進入他的鯊魚宰殺車間,一股濃重的魚腥味撲鼻而來。只見地上躺著10多條被割了魚鰭的青鯊和馬鮫鯊,零星有幾個工人在處理鯊魚頭。車間的一邊是物流口,工人將一條條鯊魚拖進車間。
“蒲岐人不捕殺鯊魚,只加工從一些沿海地區收購而來的青鯊、黑鯊、馬鮫鯊等,不采購瀕危鯊魚。”繼承家族產業的王海豐對蒲岐的鯊魚加工歷史非常熟悉,“早些年,蒲岐人在宰殺鯊魚前,還要帶著面具做法事。現在法事不做了,但內心對這種生物仍充滿敬畏。”
記者在儲存倉庫看到一袋袋堆放整齊的黑鯊魚翅。從包裝袋上的標簽看到,這些魚翅是從其他沿海省份收購而來。“捕殺鯊魚需要遠洋捕撈,而遠洋船只對漁船的配備要求很高,蒲岐目前沒有一條可以進行遠洋捕撈的漁船。”樂清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王金南說,“整個樂清市也僅有9艘漁船可以進行一些近海作業,捕撈一些魚蝦蟹。”
樂清市海洋與漁業執法大隊大隊長劉文勝告訴記者,執法大隊每個月還會對當地鯊魚加工企業進行日常檢查,看是否存在違規加工受保護的水生動物。對倉庫中一些無法確定的加工半成品還會送去檢測,如果發現違規將立案調查。
3萬多人只有300多人從事鯊魚加工
“‘中國鯊魚加工基地’這塊2004年頒發的國字號招牌,已經名不副實了。”王海豐坦言,“像我這樣規模的鯊魚加工企業幾年前還有十多家,現在僅剩3家了。而蒲岐三萬多人口,現在常年從事鯊魚加工業者只有300多人。”
記者了解到,十多年前蒲岐基本都是小作坊,隨著加工技術的不斷積累,當地也逐漸改變著原先的粗放加工模式,漸漸走上正軌,由此形成了一條明顯的產業鏈。
“國外很多地方捕到鯊魚往往只把魚鰭割下,整條鯊魚扔回海裏。而蒲岐對鯊魚的深加工可以達到98%,是全世界對鯊魚資源利用率最高的地方。”王海豐說。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魚翅消費銳減,價格降低至少30%,很多捕撈公司即使捕撈到鯊魚也都扔回海裏。”王海豐說,收購來源受到很大打擊,蒲岐當地的企業紛紛轉行,不少漁民賣了漁船,跑去杭州做服裝生意。
而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也促使鯊魚產業走向“下坡路”。受到姚明等一些社會名人和動物保護協會的呼籲,“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已深入人心。蒲岐的鯊魚加工業受到越來越多的輿論指責,不少當地漁民坦言害怕接受記者采訪。
鯊魚深加工有望被取代
“目前全世界有400多種鯊魚,其中只有鯨鯊、姥鯊、噬人鯊等三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浙江一家民間環保組織負責人說,如果是法律保護的物種,不論死活,都不能食用或者進行加工。但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的鯊魚品種,還是允許捕撈的,“當然我們一直在呼籲減少鯊魚製品的需求。”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蒲岐當地鯊魚加工企業正在不斷深化加工工藝,在挖掘鯊魚附加值的同時,還不斷涉及海參、鮑魚等其他海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鯊魚深加工的“版塊”,將有望被更多的海洋生物開發所取代。
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的海洋保護項目主任王海博認為,我國生物評估能力相對較弱,目前沒有明確數據,但我國近海鯊魚大部分種群存量非常低,濫捕現象一直存在。很多地區漁民反映,現在捕撈上來的鯊魚個頭都越來越小了,特別是大型鯊魚繁殖能力比較弱。
“隨著政府的重視程度與民眾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好好使用、管理有限的海洋資源這一說法得到了更多共識。”該民間環保組織負責人建議加強行業自律,“同行之間的監管往往比執法部門監管更有效。”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