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之王――香魚


2011-09-09 20:31:24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中国钓鱼人网

  香魚體細長,頭小。吻尖,前端向下彎成鉤形突起。口大,下頜兩側前端各有一突起,突起之間呈凹形,口關閉時,吻鉤與此凹陷正相吻合。上下頜生有寬扁的細齒,前上頜骨、上頜骨和舌上均有齒,口底有囊形粘膜皺褶。除頭部外,全身密被極細小圓鱗。背鰭後方有一個小脂鰭,與臀鰭後端相對。身體背部青黑色,體側面由上半部至下半部逐漸帶黃色,腹部銀白,各鰭皆為淡黃色,脂鰭周圍微紅色,胸鰭上方有一群黃色的斑點。

  香魚是一種溯河洄遊性魚類,每年秋季在江河中產卵,當年孵出的幼魚入海越冬。冬天在平靜的沿岸越冬。翌年春季,體長大約為46毫米左右的香魚自海裏上溯至河流餌料豐富地帶育肥,此時全體透明,日本人稱之為“肥鮎”。上溯時一天可達20公裏以上的旅程,並能超越過相當大的障礙。上溯一般分3、4批,而第一批個體最大。如上遊無冷水,香魚的上溯可接近發源地。香魚進入育肥並產卵的江河必須是地勢陡峻,水流湍急,深度不大,水流有聲,水溫在27℃以下,水質清亮透明度大,河床為石礫底質,附生藻類多,沒有泥沙附著的通海河流。而對於一些地處寬廣的沖積平原,水流平緩,沿岸土壤肥沃,底質為泥沙淤泥,或有較大的湧潮的河流,則不適於香魚的生長,因而此類河流未見香魚棲息。

  香魚的產卵場多在江河的中、下遊水流湍急有礫石的地方,卵粘性,附著於石礫上孵化。產卵季節於8月下旬至9月下旬。產卵以夜間為盛,每逢陰雨,水溫下降,產卵魚就增多。香魚的懷卵量,一尾長17厘米、重74.6克的個體約懷卵46900粒,一尾長15.5厘米、重36.3克的個體約懷卵19500粒。

  香魚的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可用毛鉤釣取。進入淡水後,以刮食巖石上的矽藻、籃藻等植物性為主,同時也攝食昆蟲類和浮遊動物,故漁民常以擬餌鉤捕獲。

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屬鮭形目,香魚科,香魚屬。俗稱:秋生魚(遼東半島)、海胎魚(渤海西岸)、鮎魚(日本)、年魚、油香魚、留香魚、記月魚、香魚。英文名:Ayu , Sweetfish  香魚多為洄遊型,而在少數河流中發現有陸封型的生態群體,香魚生命周期短,1+齡性成熟產卵後即死亡。香魚生長較快,體長一般可達18-25厘米,體重100克左右。香魚肉醇厚,肉質細嫩鮮美,並有滋補的藥用價值,福建南部一帶百姓把它作為產婦的營養品,它還能治療痢疾病。香魚因其背脊上有一條滿是香脂的腔道,能散發出特殊香味而為世界上所不多見,故被國際市場譽為“淡水魚之王”。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曾賦詩雲:“春水初添新店溪,溪流蓄渟緣玻璃,香魚上鉤剛三寸,鬥灑雙柑去聽鸝”。據傳早在清朝,浙江鳧溪香魚作為進貢的珍品而獲得加封,歷有“鬥米斤魚”之極高售價。浙江南北雁蕩所產的香魚用火焙幹,成金黃色魚幹,色香味具佳而著名中外。

  香魚原產於中國、朝鮮、日本,但目前朝鮮和日本的香魚已絕跡。我國分布於黃海、渤海、東海等地沿海溪流中,北至遼東半島和遼西走廊,南至閩南、臺灣。香魚曾是我國珍貴的經濟魚類。近二十年來,由於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造成資源量急劇減少,尤其是在香魚產卵育肥河段的上遊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了香魚的繁衍生存的環境;此外,幾乎所有河流均攔河築壩建水庫,阻斷了其洄遊通道,改變了溪川的水文條件;工業汙水大量排入溪川,水質汙染嚴重,破壞了原有生態環境;更嚴重的是產地普遍存在大量殺滅幼、成香魚的毒、炸等嚴重破壞資源的現象,加之電、密網和鸕鶿等不良漁法,致使香魚遭受毀滅性破壞。當前,香魚的資源已處於“易危”階段。


(原标题:淡水魚之王――香魚 )


相关热词搜索:淡水魚 之王

上一篇垂钓宝典:冷水性名貴魚――黑龍江茴魚
下一篇垂钓宝典:鱔王―花鰻鱺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