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祖先——矛尾魚


2011-10-24 08:40:43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中国钓鱼人网

人類祖先——矛尾魚    中國釣魚人網

它的外表既像鮭魚,又像鯉魚和鯽魚,可它的個頭很大,有1.3米長,52千克重;全身呈暗綠色,尾部很像古代兵器——矛;形體粗壯,肌肉肥厚,下頜方形,長有牙齒,身披一層鐵甲般的圓鱗,有8個肉質的鰭,胸鰭和下側的第二對鰭特別發達,而且能做出各種姿勢,有時還出現陸生四足動物的動作。船員們驚訝不已,把這條怪魚帶回陸地,雖然魚在離水十幾個小時後死亡,但科學工作者還是馬上辨認出了這罕見而珍貴的動物——矛尾魚。
活化石矛尾魚
矛尾魚與眾不同,有許多奇特而又神秘的地方,古生物學家和魚類學家都對它非常重視。之所以如此,不但因為它是被人們認為早已滅絕了的腔棘魚類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的身體結構和曾經同它生存過的、後來進化到四足動物的骨鱗魚類有很多相似地方。借助於它,人們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示,認識到化石材料所不能了解的實際情況,所以人們稱他為“活化石”。由此可見,矛尾魚是魚類由水中走向陸地的開拓者,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也是我們人類的祖先呀!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奇跡”。
真正捉到的第一條矛尾魚是在東非沿海。1938年聖誕節前的一天,“涅尼雷”號漁船的漁民們像往常一樣在馬達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羅斯群島魯麻河入海口處捕撈,也許是老天眷顧或是賜予人類節日的禮物,漁民們不僅收獲頗豐,還捕捉到一條奇魚讓大家興奮不已。這條聞所未聞的怪魚全身上的魚鱗似鐵甲,尾鰭似短矛,不知什麽來頭,就有人戲稱它為“大海蜥蠍”。4個小時過去了,躺在甲板上的怪魚毫無異樣,用手一動,它竟憤怒地把牙咬得喀嚓作響,以示抗議,樣子有些嚇人。“涅尼雷”號抵達南非東倫敦港,年輕的博物館研究人員娜汀梅·拉蒂邁女士聞訊趕來,將這條1.5米長,57千克重的怪魚運回博物館,給它拍照、繪圖,將其製成了標本。
1939年1月正在英國度假的生物學家史密斯教授收到了一封寄自南非的信,寄信人正是拉蒂邁女士。拿著信中夾帶的速寫圖,史密斯教授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驚叫了一聲:“這不是生活在4億年前的矛尾魚嗎?”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圖鑒對照,結果一點沒錯,這正是矛尾魚。可是,人們只在古老的巖層裏發現過它在4億年前生活時的化石。“難道還會有活著的矛尾魚?”教授實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以他自己的話說,有點像疾風震憾的感受,使人顫栗不安,並且眩暈,興奮之情不可言表。根據化石測定,矛尾魚4億年前生活在淡水域裏,於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捕獲矛尾魚的消息一經傳出,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註目,引發了生物學家關於傳統生物進化理論的大辨論。同時,史密斯教授親自在報紙上刊登啟事:重金懸賞捕捉第二條活的矛尾魚。
從捕撈上第一條矛尾魚以來,迄今為止已在靠近非洲的印度洋中捕撈上至少80多條矛尾魚。一般說來,這種魚是靠釣上來的。今天,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都保存有矛尾魚的標本。80年代,矛尾魚還從非洲遠道運至我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矛尾魚的啟示
矛尾魚這種活化石的出現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大家都知道,人類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進化而來的;魚類上陸進化為兩棲類,然後完全脫離水域進化為陸生的是爬行類和哺乳類,最後才進化為人類。具體地說,總鰭魚類分為兩支,其中一支(骨鱗魚類)脫離了水域。逐步進化為人;另一支比較保守(腔棘魚類),始終沒有離開水。現在的矛尾魚類就是後者的後代。矛尾魚這種活化石為我們提供許多無法從化石材料中獲取的情況。
矛尾魚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魚的奇聞怪事。這麽古老的魚,又大又笨,它如何能在海洋中躲避天敵,又怎麽生活呢?據考古發現,遠古時代的矛尾魚生活在湖泊和泥沼裏,後來因為環境的變化,它們轉移到了深海。眾所周知,湖泊和泥沼裏都是淡水,矛尾魚怎麽能生活在鹽海裏呢?而且它們僅僅分布在南部非洲東南沿海裏,這是什麽緣故呢?後來科學家終於發現,在矛尾魚分布地區的海水中有一個淡水區域,它們正是生活在這片海水中的淡水區域內的150~500米的深海區,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兩個月中才會浮到海面上來。
矛尾魚還有一點不同於其他魚的特征。普通魚的腦重占身體的0.1%~1%,而矛尾魚不到0.01%,但腦中高分子蛋白卻多於其他魚,而且矛尾魚有內鼻孔的雛形,這也是魚類上陸進化的證明。
最奇怪的是它的鰭,普通的魚鰭裏都沒有肌肉,更沒有骨骼,而在矛尾魚的鰭裏卻有很厚的肌肉,特別奇怪的是在它的一對強大的胸鰭和一對腹鰭裏還有一段管狀的骨骼。有肌肉就可以運動,這就說明了矛尾魚的鰭已經在向可以運動的“手”和“腳”轉化了,而鰭中的管狀骨骼正是它們登陸所必須的“支撐架”呀!我們可以幻想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因種種原因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水體在逐漸減少、幹涸,魚類的生命受到了空前的威脅,一些勇敢者們嘗試著離水登岸,雖然無數的魚類前赴後繼地倒下了,但一部分總鰭魚還是揮動著還不太協調的鰭,頑強地向氣候溫暖潮濕、樹木蔥郁茂盛的地方走去。它們生存了下來,成為了兩棲類的祖先。而另一部分則選擇了更深處的海洋,繁衍生息了下來,即我們發現的矛尾魚。矛尾魚的身上所具有的從魚鰭產生肌肉、骨骼並向四肢轉變的特點,為陸地上的生物是從水裏進化的理論提供了活的佐證。
近兩年,矛尾魚的數量有所減少,主要是由於當地漁民在沿岸附近海域捕魚時誤將矛尾魚鉤住。其實,矛尾魚根本無法食用,它散發濃重的魚油氣味不僅令人倒胃,吃了還會引起胃病。漁民們講,矛尾魚惟一有用的東西就是堅硬的鱗片,可以取代日常生活中的砂紙。
矛尾魚之謎
目前,仍然有許多科學工作者致力於矛尾魚的研究,德國生態學家漢斯·弗裏克曾多次深入科摩羅群島,尋找矛尾魚的歸宿。借助於現代化小型潛水艇和海底望遠境,他終於如願以償,看到活的矛尾魚安靜地躺在海底洞穴裏,一洞接一洞,蔚為壯觀。矛尾魚用它的鰭像爬蟲那樣在沿海海底爬行。大大的個頭,但食量卻驚人地少,按一般魚算,一頭重量約95千克的魚每晝夜至少要食幾千克食料,而同樣重量的矛尾魚則每晝夜僅吃10~20克魚肉就足夠了,像矛尾魚這樣,身體的新陳代謝如此緩慢的生物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矛尾魚也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白天,它們安靜地躺在約200米深的海底洞穴裏,一旦日落西山之時,它們便蠢蠢欲動,紛紛爬出海洞,尋找食物。矛尾魚可以靈敏地感受到小魚等獵物經過時磁場發生的微小變化,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獵物,飽食一頓。看來,守株待兔之計,也傳承了幾億年了。
古老而神奇的矛尾魚仍然有著無數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研究發現,迄今為止,仍尚未見到一條矛尾魚的“孩子”。盡管人們曾在解剖了的一條重65千克的矛尾魚輸卵管裏發現5條胎兒,可以說明它是胎生,但從沒有人見到一條生存狀態下的幼魚。它們究竟是如何繁衍的呢?科學家們曾借助小型潛艇和無線電發射機等先進科學儀器進行跟蹤探測,但始終沒有揭開矛尾魚產仔之謎。而且,矛尾魚如何用那麽少的食物維持自身的新陳代謝,如何在黑暗的海底尋找配偶,如何撫養幼子,為什麽只在科摩羅群島那麽小的海底區域生存等一切疑問,都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註:此類魚共有4種科目,現存僅發現此一種,為了紀念拉蒂邁女士劃時代的發現,這種魚在國際上被正式命名為“拉蒂邁魚(Latimeria chalumnae)

(原标题:人類祖先——矛尾魚)


相关热词搜索:人類 祖先 ——

上一篇垂钓宝典:斑點叉尾鮰
下一篇垂钓宝典:冰水皇後——七彩鮭魚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