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白眼鮫 學名 Carcharhinus brachyurus


2011-10-04 20:20:55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中国钓鱼人网

學名 Carcharhinus brachyurus   
  
命名者 (Günther, 1870)
中文名 短尾白眼鮫
科中文名 白眼鮫科
科號科名  020 Carcharhinidae
模式種產地 New Zealand  大陸名  短尾真鯊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俗名  大沙      
棲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325 cm  經濟性 是 
臺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hark, Cocktail whaler, Bronze whaler shark, Bronze, Bronze shark whaler, Cocktail shark, Bronzie, Copper shark, Bronze whaler, Narrow-tooth shark, Narrowtooth shark 
型態特征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大。頭寬扁。尾基上方具一凹窪,下方不明顯。吻尖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全;無口鼻溝或觸須。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窄尖,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斜直,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亦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圓。體背側青銅灰色或灰橄櫃色,腹側灰白;各鰭通常素色,除了腹鰭及胸鰭鰭尖為暗色或黑色緣,有時尾鰭具不顯之黑色緣,則背鰭亦具不顯之黑色緣。

短尾白眼鮫 學名 Carcharhinus brachyurus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俗名  大沙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斜坡緣的沿海或近海大型鯊類,偶而出現於河口區域、港灣淺水域、沿岸沙灘區或近海底層。具有洄遊習性,在北半球的族群,春夏時,遷移至北方較冷水域;秋冬時,遷移至南方較溫暖水域。主要以大洋性或底棲魚類、頭足類、小型鯊魚或魟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1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本省東北及西南海域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余物製成魚粉。


(原标题:短尾白眼鮫 學名 Carcharhinus brachyurus)


相关热词搜索:短尾 白眼 學名

上一篇垂钓宝典:黑印白眼鮫 學名 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
下一篇垂钓宝典:薔薇白眼鮫 學名 Carcharhinus brevipinna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