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由於介紹的魚類均為我們日常所熟悉的魚類,我就省去了圖片,望釣友們理解!
1.鯉魚
鯉魚自然是屬鯉科,是魚類的大科之一,共有兩千多種,分布在除澳洲和南美洲之外的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中.江河湖泊.水庫.池沼到處都有它的身影.
在我國最常見的鯉魚由於地域和水系的不同,有黃河鯉.武昌鯉.健鯉.巖原鯉.烏原鯉.團鯉.荷包鯉等等.
我們經常可以釣獲的鯉魚,雖然其生長的水域不同,但其體形和習性卻大同小異.
鯉魚是淡水魚類中個體較大的品種之一,幼魚階段主要以自然水體中的小型浮遊生物.蚌.螺等水體底棲動物為食,成魚也食水草和藻類,屬雜食性.最大個體可達40公斤以上.喜歡棲息於松軟的泥底和水草叢生處,若水底有溝坎.斜坡.木樁.巖石等易於隱蔽或覓食的地方,都是鯉魚喜歡停留和嬉戲的場所.被釣魚人稱為"鯉魚的小套間".鯉魚喜動,做短距離回遊,若長期存在於某一固定的水域(如:池沼.坑塘等),會形成一定的回遊路線.鯉魚喜群遊,一般三五成群,喜混水.弱光.緩流.喜在松軟的泥底或腐殖質較多處拱動覓食,其上唇發達,比下唇長很多,並可伸縮,因此鯉魚攝食最喜歡的是食物在嘴的前下方,上仰(頭高尾低)攝食是鯉魚耗費體力最大和最不舒服的攝食姿勢.(這一點對釣鯉魚的釣組配製很重要).鯉魚生性警覺,對非習慣性食物,特別是懸浮於水體之中而非落底的食物,會本能的采取試探性行為,或利用其鰓和嘴的配合使水流對食物先推而後吸入,或用尾甩動食物.(正因為如此,鯉魚必須釣鈍).在遇到危險時,鯉魚有三種本能的動作,其一;尾高頭低拱入泥中,其二:發力直線逃竄,決不回頭,其三;將尾圈向頭部,體程圓型,然後象彈簧一樣突然猛力彈開,這也正是鯉魚之所以能高高越出水面的動作.鯉魚的側線(魚類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感應線---也叫生命線)對震動和聲波感應更靈敏.
鯉魚最適宜的溫度是10到25度.低於5度停止攝食,低於2度進入冬眠.高於30度則躲到陰涼處或潛入較深的水域.對水位的漲落反映靈敏,水漲則遊向淺灘,水落則遊入深水.
鯉魚每年有兩次高峰攝食期,一是甩籽之後,腹中空空,急需補充營養,二是秋季越冬之前,需要儲存大量脂肪,準備越冬.
鯉魚對低溫和低氧的耐受力比鯽魚略差,但遠遠優於鰱魚.鱅魚和草魚等.且繁殖力強,適應水體相當廣泛.
2.草魚
草魚,淡水大型魚類,鯉科,遍布我國除西北高原外的各大水系,成魚最大個體可達50公斤以上,養殖最大個體可達30公斤.被列為草.鯉.鰱.鱅四大家魚之首.4---5齡成熟,一般3--20公斤的較為常見.是淡水大型魚垂釣愛好者的首選垂釣對象. 草魚屬雜食性兼草食性,大量的食草是其與其它淡水魚在垂釣方法上的基本區別.草魚首先還是喜歡動物型食物,其次才是植物型食物.比如:我們在垂釣過程中,用蟋蟀.螞蚱.蜂蛹.大青蟲.蠶蛹.飛蛾等做釣餌時,就遠比用青草.菜葉.谷物類釣餌的效果要好的多.只是在沒有這些動物型餌料的季節和釣場時,使用植物型餌料也可以釣到草魚.其原因是草魚的食量很大,高級食物根本就滿足不了它的需要,所以只好靠大量的粗飼料來填飽轆轆饑腸,特別是水庫和湖泊中的野生草魚,為了填飽肚子,甚至連草根和硬邦邦的草梗都吃,所以人們便送它拓荒者的美稱.
草魚一般是在水的中層,有時也在中上層或者中下層,這要看季節.天氣.水深.等因素.特別是在攝食的時候,甚至會到水面或者水底.除了季節.天氣.溫度.水深和人為等因素對草魚泳層的影響之外,影響最大的就是食物了.因為草魚的食量大,總是吃不飽,除了天擦黑和放亮時的兩個變光期之外,其余的時間幾乎都處於覓食狀態,那裏有食物就到那裏.傍晚和夜間會到近岸的水表,探出頭來拽拉岸邊伸向水面的草葉.這一點,正是我們判斷水中有無草魚的依據之一.草魚同樣也有喜靜怕驚的習性,因為它常常活動在水體的中層或上層,因此,人影、竿影、喧嘩聲等更易使其逃之夭夭。這一點是我們在釣草魚的過程中應該非常註意的
3.鯽魚
鯽魚分布的地區非常廣泛,自亞寒帶直到亞熱帶。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各地江、河、湖泊、池塘、水庫、稻田和水渠中都有鯽魚分布。就水域來講,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等不同水生環境中都有鯽魚的蹤跡,其中水草叢生的淺水湖汊和池塘中較多。鯽魚的適應性很強,一般其他養殖魚類不適宜的生活環境,它都能生長繁殖。
鯽魚是雜食性魚類,在我國南方的氣候條件下